章节目录 第1010章 空警2000平台的三维重建

    第1010章 空警2000平台的三维重建

    在常浩南本人忙于QC300立项的这一个月时间当中,火炬集团也在同时处理着数值算法与计算科学大会所带来的馀波。

    首先,自然是正式发行三个不同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 2.0软体——

    除了之前就有的专业版和专业提升版以外,在不少用户的强烈要求下,火炬集团也提前启动了曙光版软体的「预售」。

    也就是跟曙光3000T捆绑销售的那个版本。

    实际上,当常浩南在大会开幕式上宣布曙光版的时候,他压根没觉得会有太多人真的下手购买。

    毕竟曙光3000T尽管在超算中属于体量精简,但仍然是个10组机柜丶5吨体重的庞然大物。

    对于大多数中小规模的用户,以及国外用户来说,想要采购这麽一套东西,其实并不方便。

    此外,作为华夏第一种真正达到国际主流水平的超算,其对于元器件的性能要求相当苛刻,同时曙光集团作为当前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带头大哥,又需要尽量提高产品的国产化率。

    而性能高,意味着生产难度大。

    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半导体行业来说,即便用着和别人一样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,良品率也仍然不太乐观。

    导致国产化率提高之后,成本非但没降下来,反而还提高上去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个问题还在其次。

    毕竟火炬集团的产品从来也不是以性价比作为主打,核心用户群也不太在乎价格问题。

    关键是交付周期。

    曙光1000时代,京航大学无意当中掀起了一轮高校购买超算和伺服器的热潮。

    不过当时,主流还是以进口外国产品为主,曙光集团只是喝到了些汤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仍然帮助连年巨亏之下的曙光集团实现扭亏为盈。

    避免被卖身于梦想集团还是其次,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打通了产品研发-市场投放-获得营收-继续投入产品研发的完整回路。

    而到了曙光2000时代,由于青藏铁路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,这一热潮又被诸多垄断行业的央企所继承。

    曙光集团也在这一过程当中,积累到了相当的用户量。

    结果就是曙光3000系列超算在项目通过验收之前,就已经有包括火炬集团和航空动力集团在内的超过三十个用户,给出了超过50台的订单。

    到现在都还没交付完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订购的曙光2000T,交货时间最早也要排到年末。

    对于很多用户来说,这个周期就显得有些太长了。

   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常浩南一开始只是打算先发布Pro和Pro plus两个版本。

    至于曙光版,则等到年末可以交货的时候再说。

    然而,情况却远远出乎他的预料。

    实际上,随着近些年华夏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愈发密切,就连过去只对国内部分单位的Pro plus版本,也已经逐步开放权限给规格足够的国外合作方,比如Kompas丶图波列夫丶斯奈克玛和达索使用了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仍然有很多无法获取Pro plus权限,或者被其逆天价格劝退的用户表现出了对曙光版的极高兴趣——

    尽管曙光版是捆绑销售,但曙光3000T本身就是一台性能位居世界前百行列的超算,而软体则相当于赠送,因此算下来完全不亏。

    甚至比单买一台曙光3000还划算点。

    在为期两天的算法与计算科学大会结束之前,前来询问这一版本,并明确表达出有订购意向的用户就接近了三位数……

    最后,受不住过度热情的常浩南只好提前开放预订通道,并承诺从年底开始按照预定顺序交付产品。

    跟重生前那帮发布会卖车的同行相比,只差一个「五万订金抵十万预付款」的政策了。

    不过常浩南这边面临的情况是订单太多担心爆单交付不完,所以倒也没有这方面的动力。

    总之,当大会开完,常浩南在4月初某一天看到曙光集团李院士的时候,他丝毫不怀疑,如果不是俩人的岁数实在相差太远,后者能当场给他表演一个「杰飘零半生,只恨未逢明主……」

    而在发行新版软体的之外,另一件事情,就是火炬集团和达索系统,以及Kompas三方共同成立的数值计算-图形建模联盟了。

    在过去,TORCH Multiphysics也支持从各种主流格式的建模软体中直接导入模型。

    不过,经历过21世纪初那个软体产业蛮荒期的人都知道。

    兼容,不意味着好用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火炬集团多次升级过他们的网格生成技术之后,一些老的3D模型陆续出现了严重的「水土不服」。

    以至于在自动化生成网格之前,还需要专门调整模型构建节点。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在这一软体联盟形成之后,三家公司将完全向对方开放接口,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兼容。

    实际上,这一点在新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上面,已经实现了。

    对于用户来说,尽管软体本身的性能并未有任何变化。

    但却给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带来了成倍的提升。

    而第一个受益于这个软体联盟的项目,正是常浩南心心念念的——

    空警2000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几乎就在QC300立项评审会举办的同时。

    金陵。

    电科14所的一间会议室内。

    一场关于空警2000设计方案的技术研讨正在召开。

    说是技术研讨会,但参加的人数并不多。

    长条形会议桌两边,总共只坐了不到10个人而已。

    其中一边,是国家预警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,也是空警2000项目总负责人王晓模院士,以及另外两名分别来自总装备部和空军装备部的领导。

    在三人对面,则是已经升任14所副所长兼任天线微波部主任,担任雷达系统总设计师的郭林丶另外五名关键子系统的负责人,以及一张空座位

    这个座位,本来属于被借调到镐飞集团担任平台总师的梁绍修。

    他从会议开始站到讲桌后面,然后就再没得找过坐下休息的空闲……

    而这一切的原因,都要说回到梁绍修开场之后的第一句话:

    「各位领导,我们平台设计团队,已经顺利完成了对C909载机本身,以及圆盘型雷达罩的三维重建工作,并分别对载机,以及载机安装雷达罩以后的方案进行了计算……」

    本来,这只是一场月度例行技术会议而已。

    但这句话一出,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「绍修同志,我记得……上个月开会的时候,你还说这项工作大概需要4-6个月才能完成?」

    这种进度突然变得飞快的情况,王晓模和郭林过去倒也见识过。

    但今天站在台上的,毕竟是梁绍修而不是常浩南……

    所以确实算是个巨大的惊喜。

    「上个月的情况……确实是那样没错。」

    梁绍修之所以选择在开会的时候透露这个消息,就是受到了常浩南的影响,此时也总算是体验到了「震惊同行一整年」的快感:

    「因为雷达罩的建模和计算工作量不大,重点还是在飞机上面。」

    「其实我们之前就收到了沪飞集团那边转交给我们的飞机设计资料,只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图波列夫,虽然标注已经被翻译成中文,但文件格式跟我们过去惯用的CATIA不完全兼容,所以当时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修正格式。」

    「而把CATIA的模型导入到数值计算程序当中,还需要大概相同工作量的校对和修改工作……跟这两个过程相比,CFD和CSD计算反而占用时间不多。」

    「不过等我们真正着手开始工作之后,发现解决兼容性问题其实没有我们预想当中那麽难,所以就提前出结果了……」

    这个解释,让下面坐着的几个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。

    好一会之后,王晓模才挥了挥手,示意梁绍修继续下去。

    而后者也不废话,继续参考常浩南的习惯。

    上来就抛重磅结论:

    「从结果来看,C909客机平台在加高垂尾丶并设置两道尾鳍之后,仍然难以承载预定方案3当中直径10.5米,厚度1.9米的椭球型雷达罩。」

    「将此雷达罩设置在距离机身2.8米的位置时,将导致机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下洗程度增加,导致平尾相对于实际气流的迎角减小,平尾产生的升力减小,全机的最大有效升力系数会降低到1.107……」

    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,整个会议室的空气几乎都凝固住了。

    电科14所给空警2000预设了三个雷达方案,直径分别为10.5米丶9米和8米。

    尽管将三面阵改为双面阵之后,相同雷达罩可容纳的阵面面积增加了大约30%,但天线尺寸这东西没人会嫌大,尤其是在封装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因此,项目团队仍然把10.5米的雷达罩作为了优先方案。

    而如果计算结果证明不可行,那麽大概率就要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。

    不过,梁绍修并没有让众人担忧太久。

    稍作停顿之后,他直接就是话锋一转:

    「但是,我们尝试在在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雷达罩本身的形状,使其可以产生部分升力,然后进行了新的测试……」

    他说着轻点滑鼠,幕布上的雷达罩截面随即变成了一个下面略扁一些的椭球:

    「在进行升力补偿之后,雷达罩对于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的影响减小,仅从乾净构型时的1.193降低到1.178,完全满足设计要求!」

    (本章完) 记住本站网址,Www.biquxu1.Cc,方便下次阅读,或且百度输入“ biquxu1.cc ”,就能进入本站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