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八百九十九章:变则通 不变则死

    大年初三。

    日讲起居注官的一份记录送到了翰林院。

    翰林院里,当值的人寥寥。

    可皇帝每日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,却是需随时记录,并且送达的,这些档案,都将封存起来,将来编撰弘治皇帝实录时,都是重要的素材。

    史官的传承,历经无数个朝代,到了大明,这更成了最紧要的事。

    往往负责修撰实录的主要官员,一般都由内阁大学士来兼任,虽然内阁大学士未必亲自撰写。

    文史馆新年当值的翰林,倒是觉得奇怪起来。

    一般起居注并不记录宫中的私密之事,只有陛下公开的活动,方才记录,昨日是年初二啊,大年初二,怎么会有这个送来?

    他不敢怠慢,忙是进行抄录。

    “弘治二十年正月初二,帝夜临定兴县工地,探守路值守诸生,与之对饮,赞诸生苦劳,及至子时,乃还。”

    这翰林一边抄录,一面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    陛下在大半夜,跑去探望一群修路的人?

    这可是大年初二啊。

    这是何等不寻常的事。

    翰林修史,而修史的翰林,往往在未来,前途远大,鹏程似锦,甚至入阁拜相。

    这是因为,人们信奉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。当然,最重要的却是,在修史的过程之中,却可以揣摩帝心。

    这翰林眼里扑簌着,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视,正因为不寻常,才需格外的重视。

    他小心翼翼的抄录、封存之后,而后,叫来了书吏,低声吩咐:“下一个条子,予刘公,你速速送去。”

    他刷刷几笔,写了一张便笺,交给书吏。

    那书吏忙是捧着条子,疾步而去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一个年,让许多人心里,都了几分心事。

    陛下的任何举动,都不可能只是兴之所至。

    突然之间,对于这些在修路的生员如此重视,想来,既可能是陛下对于西山书院的生员们,格外的有几分亲近和信重,除此之外,也可能是陛下对于这一段自定兴县至京师的工程,有所期待。

    几乎每一个得到了消息的人,似乎都预感到,可能这是陛下心思的转变。

    或者说,陛下的心思,早已转变,只不过……需要一个契机,来给予群臣们……一点暗示而已。

    领会到了意图,那么恩荣还会继续。

    若是无法领会,则被渐渐疏远。

    无数人开始绞尽脑汁起来。

    倒是刘健,却是心知肚明,此路……和新税是息息相关的,陛下驾临此地,一方面,是向全天下表示,士农工商,原有的体系,开始渐渐的瓦解,哪怕这只是有一丁点的苗头,并没有摧枯拉朽,可陛下对于工的重视,已有了端倪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则是陛下对于欧阳志的支持,欧阳志在定兴县,进行变法,虽只是一县之地,却是开大明之先河,创自高祖以来之未有之创举。

    陛下……已不再是弘治十二年的陛下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过完了年,开了春。

    今年的天气,暖和的还算早,天气一好,定兴县数万的劳力,便蜂拥而至,继续修筑道路,以至于春耕,竟都有些耽误了。

    所有的水泥混凝土,开始搅拌,早已预制好的竹筋,先行铺就,接着倒上混凝土,泥匠拿着平刀,开始抹平,为了防止热胀冷缩,道路还需预留一道缝隙,道路两旁,也需进行平整……

    甚至,还有一些土地,需要预留,以备未来之需。

    熬制好的沥青,开始倒在已抹平和风干的混凝土路面上,匠人们戴着口罩,开始对其进行找平。

    各个路段,到处都在忙碌,车马如龙。

    无数的银子,变成了无数的民夫,也变成了数之不尽的物资,更是带来了无数的作坊,日夜不停的开工,大肆的招募流民,甚至招工的掮客,竟已跑去了云贵。

    竣工之日……在即!

    可此时,一封书信,却是送到了方继藩的案头上。

    方继藩只看了一眼,欧阳志的,嗯,怪想他的,这家伙,过年沐休也不回来看看自己这个恩师,没有良心啊,亏得为师,还给他准备好了三千八百八十八文铜钱的大红包。

    拆开书信,方继藩便明白怎么回事了,欧阳志感到了担忧,因为在计算之后,他发现,这一条路段,原来预计投入二十二万两银子,可实际上的开销,竟是二十五万两,这多出来的三万两,对于定兴县这般的穷乡僻壤而言,是沉重的负担。

    方继藩想都没想,回复了一句:“可以税赋为抵押,继续借贷。”

    接着,命人赶紧送去定兴县。

    不几日。

    一个个消息,自县衙里张榜出来。

    既是收了税,县里的开销,还是需明示的,定兴县还需多借贷三万两,不只如此,还有今年的税赋,也将预备开征。

    一下子,整个定兴县炸了。

    日子没法过了啊。

    地主们要饿死了啊。

    过完年,你就催税,你招募了这么多人去修路,接过地里想要雇人种地,佃农少,而地多,这不但要交税,佃农竟也要求提高租价,这日子,还能过吗?

    听说方家庄,那方老太爷,听说了此事,竟是吐出了一口血,捶胸跌足,说一句世道怎么成了这个样子,整个人,便倒下了。

    可欧阳志对此,似乎充耳不闻,他只负责收税,命下头的差役,严厉督办,不可松懈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可定兴县的消息,传的倒是很快。

    原先的二十二万两,一下子变成了二十五万两,吏部尚书的王鳌看到了一份来自于保定府的奏报。

    保定府知府乃是王鳌的门生。

    这位知府颇有几分忧国忧民,定兴县乃保定府的县,历来地处偏僻,又没有什么产出,本不为保定府所关注。

    可一下子,这欧阳志成了县令,却是引发了天下人的关注。

    知府心里愁啊,不少士绅,拿这县令没有办法,只好将状,告到了保定府来,希望知府能够做主。

    可他能做什么主呢,一想到定兴县民不聊生,苛政猛于虎,思来想去,知府便上了奏来。

    王鳌脸色铁青,里头所列举的种种事,使他怒极攻心,拍案道:“老夫就不信,大明没有了国法,老夫若是不弹劾这方继藩和欧阳志,就不姓王!”

    那书吏见王公动了真怒,忙道:“王公,这方都尉和欧阳……他们……他们……”

    “老夫自然知道,他们的身份,陛下对他们的态度,老夫岂有不知。可是……我大明的江山,不能毁在他们的手里,老夫忝为天官,岂可坐视,看看这些可怜的定兴县士绅吧,一个个在哀嚎,泣不成声,这是多少的冤屈啊……就算那欧阳志狡辩,说破了天,老夫也绝不容许如此,大明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,若士大夫都离心离德了,这大明的江山,还稳得住吗?”

    他说罢,起身,一脸忧国忧民的愁容:“已经无法再姑息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定兴县……

    方家堡。

    大夫已来过了,方老太爷,这是气急攻心,心里郁结,再加上年纪老迈,所以……

    大夫们几乎都摇摇头,心病还需心药医。

    可要对症下药,这心药,只怕得是那欧阳志被千刀万剐才成吧。

    没救了,料理后事吧。

    方老太公,多子多福,大儿子是举人,本在京师磨刀霍霍,预备科举,一听消息,连夜赶了回来,二子、三子、四子,要嘛守家,要嘛在外有所公干,现在也纷纷回乡。

    这定兴县不少与之交好的士绅人家,也来了不少。

    众人七嘴八舌,看着方老太爷这般样子,个个愁容满面。

    “这是不让人活了啊。”

    “辱我们太甚。”

    方老太爷悲哀的看着床榻上的帐子,他觉得自己的身体,虚弱的不行,心口堵得慌。

    儿子们在塌下,倒是尽孝。

    可有什么用呢。

    这是祖上的基业,是祖产啊,祖产落到自己手里,自己是战战兢兢,为了守住这个家,不知花费了多少的气力。

    可是……到了现在……

    他陡然发现,再这么下去,这个家……怕是要完。他爱这个家,他怕它完了,所以这些日子,他是一宿一宿的不敢合眼啊。

    他脑袋一偏,气若游丝的看着塌下的几个儿子。

    “咳咳……咳咳……”

    “爹……”诸子嚎哭。

    “老夫若是……没了,记着,要守住咱们这个家,要记住啰,老大的性子急……性子急……定要记得……要记得……不可鲁莽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与此同时,在老方家外头,一个商贾,一路询问了沿途的庄户,才找到了方家的宅院。

    就是这里了。

    这从京里来的商贾,看着这烫金的方府,露出很不容易的样子,方府外头,是一个石坊,石坊已是斑驳,却述说着他们某个祖先,显赫的事迹。

    商贾看着这门楣,眼里放着光,匆匆上前:“鄙人乃是粮商,不知府上可有人在堂吗?”

    门子如丧考妣的样子,见是有人来访,奇怪的看着这商贾一眼:“你要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收粮、收油、收酒,啥都收,高价!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还有。 记住本站网址,Www.biquxu1.Cc,方便下次阅读,或且百度输入“ biquxu1.cc ”,就能进入本站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