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目录 四万唐军一夜冻成冰尸

    2唐玄宗在位时,有大将安思顺,是安禄山的族兄,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。当时,禄山已坐大,明眼人皆知其叛乱在即,思顺为避免受牵扯,行事特别小心。几年后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大将哥舒翰统军迎敌。安思顺素与哥舒翰不和,后者趁机诬陷,称其与安禄山勾结,有谋反的嫌疑,玄宗立斩思顺。</p>

    其实,安思顺跟那个年代多数胡人将领一样,还是非常忠于唐朝的。虽然跟安禄山沾亲,但并无越轨行为。自安禄山起兵后,做了几十年太平太子的玄宗已方寸大乱,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名将连续被杀,使得变乱之初的局势一团糟。</p>

    只说安思顺,活着时,为表达心意,在天宝初年,献给玄宗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。玄宗非常喜欢,主要是迷上那色彩斑斓的宝玉。于是,叫人到皇家库房搜寻用五色玉制成的器物。</p>

    历代皇室都有自己储存珍宝的库房。唐朝是当时世界的中心,很多国家都千里迢迢进献宝物,所以藏品极多。此外,开唐之初,太宗李世民曾以朝廷诏书的方式,在帝国范围内寻求魏晋以来散落民间的古董和珍宝。仅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,就搜罗了“上千纸”,其中包括名动千古的《兰亭集序》。</p>

    唐朝皇室的库房中,有很多前朝隋室旧物,有的被皇帝喜欢,有的则被讨厌:“内库有交臂玉猿,二臂相贯如连环,将表其辔。上、后尝骑与侍臣游,恶其饰,以鞭击碎之。”又,“睿宗尝阅内库,见一鞭,金色,长四尺,数节有虫啮处,状如盘龙,靶上悬牙牌,题象耳皮,或言隋宫库旧物也。”前者,李世民不喜玉猴的佩饰,用鞭将其打碎;后者,唐睿宗在游览库房时,发现一条隋朝遗留下来的金鞭。</p>

    掉头说玄宗。他派去的人在库房找了半天,仅仅发现一只五色玉做的杯子。</p>

    玄宗龙颜不悦,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。内侍回禀说产于西域。玄宗大怒,派使者飞马西域诸国,责问他们为什么吝啬于进献宝玉。西域诸国说,真不是这样啊,我们经常进贡,但每次途经小勃律时,都会被抢走,因此运不到长安。</p>

    使者把情况报给玄宗,后者下令立即攻伐小勃律。</p>

    勃律为古国,原在今克什米尔北部。唐朝初建,吐蕃强盛,击破了勃律,使之一分为二,留在原地的被称为大勃律,向西北迁移至今吉尔吉特、斯卡杜地区的一支,称为小勃律。小勃律所在的位置,正处于西域诸国通往唐朝的咽喉要道上。</p>

    开始,唐朝跟小勃律关系还不错。</p>

    开元年间,小勃律国王亲入长安朝贡,受到玄宗的接见。所以,在小勃律遭吐蕃进攻时,唐军曾前去援救。但后来,吐蕃二攻小勃律,这一次将其降服。由于依附了吐蕃,所以西域诸国使团再入唐朝时,往往被小勃律以及驻扎在该国的吐蕃军打劫。</p>

    得知玄宗要攻打小勃律,很多大臣都进行劝阻,说为了点五彩玉就贸然远征,未免意气用事,有点不值当的。</p>

    就在这个时候,宰相李林甫出班发言,表示完全支持这次远征,而且认为兵贵神速,立即就打。他的观点很简单:小勃律不断打劫西域诸国朝贡长安的使团,这本身就是对唐朝的大不敬,出师远征已完全有了借口。而且,远征小勃律,不仅可以加固安西四镇(龟兹﹑于阗、疏勒、焉耆,由安西都护府统辖)的安全,更在于杀鸡给猴看,叫欲望越来越大的吐蕃有所收敛。</p>

    李林甫还提到一点,说最近西域有二十多个国家都转投吐蕃,为什么?因为它们和长安之间的联系通道被堵死了。从这个角度看,讨伐小勃律更是迫在眉睫,而不仅仅是抢点五彩玉那么简单。</p>

    玄宗大喜,认为李林甫说到了自己心坎里,遂问:“谁可担此大任?”</p>

    李林甫转了一下眼珠,说:“安西大将王天运可也。”</p>

    人人都说李林甫是奸相,善于玩弄权术,实际上此公是位极有能力的铁腕宰相,虽受宠专权,但办事恪守规章,且效率极高,又特别善于驾驭各类悍将。当时,唐朝边境上的重要将领,很多都是胡人出身,虽然长于作战,但亦野蛮骄横,可一见到李宰相,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,骄纵如安禄山,更是紧张得汗流浃背。</p>

    李林甫虽为宰相,但兼着安西大都护的职位,对边将心中有数。就这样,朝廷传令于夫蒙灵察,点名王天运为主将,去教训小勃律。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是谁?羌族人,时任安西节度使,率领导班子屯驻安西四镇中龟兹,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。接到朝廷命令后,他跟自己的副手高仙芝对了个眼神儿。</p>

    关于王天运的生平,史上没有详细记载。但后来,他又出现在唐军进攻南诏的战役中。可以推测,这个人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分量的边将,比较能打硬仗。因为进军小勃律,需要翻越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,一般人还真得含糊。</p>

    就这样,王天运带着四万唐军出动了。</p>

    在路上,又征发了一些附属国家的军队,组成了一支以唐军为主的多国部队,开始了对小勃律的远征。</p>

    从龟兹到小勃律,需要翻越世界屋脊,艰险程度可想而知。由于路途漫长,出发时是初秋,到小勃律国都时已是冬天。</p>

    兵临城下后,唐军二话不说,立即攻城。</p>

    小勃律国王望着城下黑压压的唐军,有点迷惘。看唐军这架势,是要灭了他小勃律啊。一害怕,国王叫人停止抵抗,派使者前往唐军大营,表示愿意继续归顺,不但把手里的五色玉都献给唐天子,而且还拿出他们小勃律的名玉。当时,小勃律确实也产玉。杜甫曾有诗云:“勃律天西采玉河,坚昆碧碗最来多。”</p>

    但被王天运一口拒绝。</p>

    这位傲慢的将军纵兵攻城,攻陷小勃律国都后,放纵唐军大肆杀掠。国王虽化装跑掉了,但唐军俘虏了三千多国民。</p>

    就这样,带着战俘以及包括五色玉在内的大量珍宝,唐军踏上东归之路。</p>

    唐军撤走的晚上,小勃律的一位精通占星术的长老,在观看星象后,徐徐道:唐人杀掠无算,此番东去,必遭大风雪。</p>

    此时已是深冬。唐军重新翻越帕米尔高原后,来到一面大湖旁。</p>

    当日天色昏暗,暴雪飞降,气温猛落。与此同时,大风骤起,激起的湖水,冻成了冰柱,随后冰柱又被吹断。一时间,仿佛末日来临。入夜后,天气更冷,结果是:唐军除汉、胡各一人生还外,其他士兵都被冻死。所俘小勃律国民,因生性耐寒,尽逃而去。</p>

    生还的汉人正是王天运将军。天运侥幸跑回龟兹,向夫蒙灵察报告,后者大惊,又飞报长安,玄宗得知消息后并不相信,叫人星夜兼程现场查看。</p>

    使者驰至那大湖边,见湖边冰柱如山。隔着透明的冰山,可以看到湖边唐朝士兵都已被冻成冰尸,或立或坐,姿态各异,仿佛冰雕。使者瞠目结舌,急忙返回,行了一段路后,再回头遥望,只见湖水茫茫,众尸消失,一切仿若梦幻。</p>

    这则秘闻披露在晚唐段成式所著的百科全书般的志怪笔记《酉阳杂俎》中:“天宝初,安思顺进五色玉带,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,上怪近日西进无五色玉,令责安西诸蕃,蕃言:‘彼尝进皆为小勃律所劫,不达。’上怒,欲征之。群臣多谏,独李右座赞成上意,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,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,兼统诸蕃兵伐之。及逼勃律城下,勃律君长恐惧请罪,悉出宝玉,愿岁贡献,天运不许,即屠城,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。勃律中有术者言:‘将军无义,不祥,天将大风雪矣。’行数百里,忽起风四起,雪花如翼,风激小海水成冰柱,起而复摧,经半日,小海涨涌,四万人一时冻死,唯蕃汉各一人得还。具奏,玄宗大惊异,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。至小海侧,冰犹峥嵘如山,隔冰见兵士尸,立者坐者,莹彻可数。中使将返,冰忽消释,众尸亦不复见。”</p>

    此战,王天运所率唐军虽攻入小勃律国都,但最后却亦真亦幻地葬身于大湖边。</p>

    在暴风雪的袭击下,大军一夜之间被冻死?在概率上说,也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。征伐小勃律,须翻越帕米尔高原,作为世界屋脊,这一带属高寒气候,雪野冰川随处可见,何况唐时气候还没变暖,夜间更是寒冷异常,加上暴风雪骤起,达到极度深寒是大有可能的。至于最后尸体不见,或为冰柱消融,使得湖水暴涨,卷尸入湖,也未可知。从贞观到天宝年间,在西域作战的唐军,经常出现一夜间冻死冻伤大队人马的事。</p>

    无论如何,这支军队最后奇异地消失了。</p>

    关于王天运伐小勃律之战,史书上记载得比较模糊,只有零星片语散见于唐人笔记。甚至有人认为,虽然史上确有王天运其人,但却根本就没有这次远征。不过,依据当时西域的形势,假如完全否认这次远征,也未必就一定更靠近真相。</p>

    小勃律是当时唐朝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地区,夫蒙灵察之前的安西节度使也都曾远征过小勃律。但由于需要越过茫茫高原,路途漫长、气候恶劣,加之对方又有吐蕃军支持,所以都没有取得成功。加上这一次王天运意外失败,小勃律终成唐朝的一个噩梦。</p>

    长安方面当然不甘心就这样算了,责令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继续整军备战。就这样,到了天宝六年(公元747年)!</p>

    这一次,出任远征军统帅的是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。</p>

    仙芝本高句丽人,出身军将世家,自少年时代,就随父转战西域。其家族疑似来自高句丽王族。高宗年间,唐灭高句丽,包括当地王族在内的一些高句丽人迁至中土。最初,他在军中寂寂无闻,后被夫蒙灵察重用和提拔。此人容貌俊朗,善骑射,性格复杂,集谋略、果断、残忍、贪婪、傲慢、自卑、骁勇、懦弱于一体。</p>

    这一年春天,做足了军需准备后,高仙芝率一万精兵,闪击小勃律。安西军团仍从龟兹出发,重新翻越世界屋脊,在冰山雪岭上绝地行军。翻越高寒地带后,深入异境,以屯有吐蕃重兵的连云堡为目标,高仙芝分兵三路疾进,最后三路人马同时抵达。由此可见仙芝用兵之精准。在连云堡之战中,仙芝帐下悍将李嗣业勇猛无敌,大破吐蕃军。没多久,唐军再次兵临小勃律国都,一战而定,生擒其国王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这个闪击战打得非常漂亮,随后西域七十二国因震恐皆降,可以说建立了绝世大功。但报捷时,不知是高仙芝太兴奋还是故意贪功,绕过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夫蒙灵察,直接派信使去了长安。这当然犯了官场大忌。所以,在当年秋天率军班师龟兹时,夫蒙灵察没派出一个人迎接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此时也知道闯了祸。</p>

    按史上记载,进城后,夫蒙灵察看到高仙芝,问:“于阗使谁与汝奏得?(于阗镇守使这个官是谁向朝廷给你讨的?)”</p>

    高仙芝答:“中丞。”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当时兼摄御史中丞。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:“焉耆镇守使谁边得?”</p>

    高仙芝答:“中丞。”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:“安西副都护使谁边得?”</p>

    高仙芝答:“中丞。”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:“安西都知兵马使谁边得?”</p>

    高仙芝答:“中丞。”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瞬间怒吼:“既然都是我为你讨的,你安敢不经过我而直接向长安报捷?!”</p>

    夫蒙灵察看来真是气急了。但也怪不得这位羌族大帅。高仙芝这事做得确实有问题。夫蒙灵察要斩杀高仙芝,但最后又补了一句:“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,暂时饶了你!”当然,这只是给自己个台阶下,他还是不敢决杀刚立大功的高仙芝的。</p>

    唐玄宗时起,有宦官监军制度。跟随高仙芝远征的监军宦官,叫边令诚。看到这一情景,有点为高仙芝鸣不平。所以回长安后,向已经龙颜大悦的玄宗报告了来龙去脉,最后说:“高将军立奇功而忧死,以后谁还会为朝廷所用呢?”</p>

    在这样的背景下,玄宗征召夫蒙灵察入朝,而把安西节度使一职给了高仙芝。</p>

    至于那位王天运将军有没有参加高仙芝的远征我们不得而知。所了解的仅仅是:四年后,他战死于唐朝进攻南诏的战争中。</p>

    就在王天运死去这年,征服小勃律的高仙芝又开始了一次大冒险。</p>

    作为玄宗年间最著名的边境将领,高仙芝最终是以“贪婪的征服者”的面目出现在史书中的。灭小勃律后的几年里,他率唐军转战西域,擒王灭国,声威远震。每次高仙芝入朝,都要带回不少战利品,而这战利品不是某国国王,就是某部落的可汗。所以,玄宗每次看到高仙芝时,都紧握其双手,第一句话是:“辛苦了。”</p>

    当时西域有个石国,王室为汉朝月氏人后裔,中亚“昭武九国”之一。当初,一部分月氏人居住于祁连山昭武城,后为匈奴所迫,迁徙于中亚的粟特地区,即今天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一带。后裔在当地建立了康国、石国、安国、米国、曹国、史国等九个国家。这个石国,在一件事上得罪了高仙芝,后者称其“无番臣礼”。在高仙芝看来,得罪他就是得罪唐朝,所以即行征讨。</p>

    大兵压境后,石国国王主动请降,高仙芝假装应允,随后袭其国都,俘国王,掠珍宝,屠其城。在回师路上,又顺道征讨了突骑施国(西突厥别部),俘其可汗。所以,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正月,高仙芝入朝献俘时,一次性交给玄宗以下战俘:石国国王、突骑施可汗、朅师国王(此前一次远征中俘获)和吐蕃的一名大酋长。</p>

    对高仙芝在西域的征战,玄宗有喜有忧。喜的是有此经验丰富无往不胜的大将,忧的是有人弹劾仙芝兴师灭国有自树其威和假公济私的嫌疑。比如,对石国和突骑施的攻打。但问题是,玄宗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,因而并没治罪于仙芝的想法,只是一度想把他跟前面提到的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对调。但安不想去西域上任,设计谋叫部下强留自己,最后没调动成。</p>

    就在这时,西域又面临一次新的大战,想调回高仙芝也不可能了。</p>

    当时无论攻击小勃律,还是征服其他国家,都是唐朝与吐蕃西域争夺战的一部分。如果单纯地指责高仙芝好扬威异域也是不恰当的。在高仙芝一连串的行动下,到八世纪中期,吐蕃的进攻势头显然已被遏制,在“安史之乱”前他们实际上退出了这场对决。</p>

    但就在这时候,一个更庞大更危险的对手来了,这就是大食(阿拉伯帝国)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毁灭石国后,该国王子逃了出去,转诉于西域各国。此时,以大马士革为都城的大食帝国崛起,一直在向东方发展,已征服了不少城邦。所以趁此机会,大食联合西域属国,欲进攻大唐安西四镇。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,遂决定主动出击。</p>

    唐朝和大食为当时世界上东西两大帝国。唐朝的触角往西伸展,大食的触角往东扩张,火星撞地球的事迟早要发生。</p>

    跟王天运当初伐小勃律一样,高仙芝也组成了联军。这也是唐军在西域征战的惯例。此次联军中除两万唐朝骑、步兵外,还有一万名来自葛逻禄和拔汗那的士兵。拔汗那是西域古国,汉朝时称大宛,以出“汗血宝马”著称。葛逻禄则跟突骑施一样,是西突厥的一支。但该部狡猾无常,天宝初年才降服于唐朝。</p>

    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四月,高仙芝带着李嗣业、段秀实等大将,率两万精锐唐军又一次从龟兹出发,开始了对大食的远征。在向西的路上,陆续会合了葛逻禄和拔汗那的人马。此时,大食帝国的四万主力军也在由西向东进行威力搜索。最高统帅是这个帝国呼罗珊地区(统辖今伊朗、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)的总督艾布,实际指挥官是一名叫齐雅德的将军。</p>

    历史上,大食帝国分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两个王朝。</p>

    最初建立的是白衣大食,又称伍麦叶王朝。后来,强人阿拔斯以呼罗珊地区为基地,发起反对伍麦叶王朝的战争,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750年春攻陷大马士革,建立阿拔斯王朝,即黑衣大食。这是一个更加强盛的帝国,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很多王国都已臣服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的三万联军和齐雅德的四万军队,一个由东向西,一个由西向东行进,三个月后也就是七月时遭遇于怛罗斯(现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,以前称江布尔)。</p>

    这次遭遇是划时代的。</p>

    此时怛罗斯城已被大食军队控制。对这个地方,久经阵仗的唐朝安西军团的士兵并不陌生。</p>

    那是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前面提到的突骑施发生内乱,叛军盘踞两个地方对抗唐军,一个地方是我们熟悉的碎叶城(传说中李白出生的地方,今俄罗斯托克马克),另一个地方就是怛罗斯。唐军攻克碎叶城后,时为大将的夫蒙灵察分遣一部兵力长途奔袭怛罗斯,克城擒王。随后,突骑施在唐朝的支持下,一直跟大食帝国作战。</p>

    当高仙芝的安西军团抵达怛罗斯时,大食帝国也组建了一支联军,除四万阿拉伯骑兵外,还纠集了六万属国的部队,一共十万人拦截唐军。也就是说,在怛罗斯,是一场三万打十万的会战。</p>

    在人数上,高仙芝不占优势。但他手下的唐军尤其是作为主力的两万汉家子弟,每个人都身经百战(“汉兵大呼一当百,虏骑相看哭且愁”),他们以骑兵为主,辅以重步兵和弓弩兵。唐骑配备的武器是马槊与横刀。横刀身狭直如剑,长柄,可双手握,后为日本人所改造,成为日本刀;重步兵使用陌刀,这种刀两面带刃、双手使用的长柄战刀。陌刀的柄与刃的比例大约是二比三。刀刃的宽窄一如日本刀,但并不弯曲,而如长剑一般直,又称“断马剑”,是专门对付骑兵的。盛唐军队在西域征战,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,陌刀发挥了巨大作用。</p>

    对阵时,唐军的战术是,陌刀兵在最前,后面是弓弩兵,再后面才是骑兵。第一波先是弓弩兵和陌刀兵决杀。第二波,则是双方骑兵的对冲。此时,高仙芝每每仿效太宗李世民,身先士卒,必单骑冲在最前面,这也是他的军团在西域无往不胜的原因之一。</p>

    在怛罗斯,这样的场面再次出现:</p>

    高仙芝挥刀突击,身后一左一右,是李嗣业和段秀实。悍将李嗣业最善使陌刀,勇猛到什么程度呢?“当嗣业刀者,人马俱碎”。可以想象那血肉横飞的场景。当初仙芝攻小勃律,在连云堡一战,嗣业以一口陌刀杀敌无算,挡者立死。在他们身后,是乌云一般席卷而来的唐骑。</p>

    这场景多少年后依旧令人心神激荡。</p>

    在怛罗斯,唐军和大食军整整厮杀了五昼夜。</p>

    第一天激战中,精神强悍、勇猛顽强且经验丰富的唐军,在力战之后取得优势,当日斩杀大食联军三千人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,尤其是在广阔大草原上列阵对决,其残酷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。</p>

    怛罗斯,成为八世纪中期的“血肉磨坊”。</p>

    对阵到第四天,唐军已击灭大食联军近两万人。当然,他们也付出巨大的代价。因为阿拉伯骑兵亦是当时最强悍的骑兵之一,盾牌之外,人手一把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。四天下来,唐军也有六千人战死。</p>

    当两军厮杀到第五天,入夜后,一个天不佑唐的消息传到高仙芝耳朵里。</p>

    军中的葛逻禄籍士兵叛变了!数千人从唐军身后兜杀过来。此时,正面的大食军队拿出全部骑兵,在大将齐雅德率领下发起反击。瞬间,唐军处于两面夹击中。古时作战,不怕正面强攻,就怕两面夹击。因为这对士兵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。</p>

    大唐安西军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于第五天遭到大食军队的翻盘,“士卒死亡略尽,所余才数千人”。但这并没有摧毁高仙芝的意志,他想收拾残部,向大唐属国借兵再战,一如唐太宗时代的外交官王玄策降服天竺那样。</p>

    但终为李嗣业所劝阻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带着残余的五六千人马退回了龟兹。大食军队畏于唐军的勇武,也没敢乘胜追击,而是见好就收,至此停止了东进步伐。</p>

    在作为正史的新、旧《唐书》中,关于怛罗斯之役的记载非常零星,两书的撰写者似乎并不太关心这一战,认为只是唐朝在西域若干次征战中的一次而已。但这一战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:该战中,大食军队俘虏了一些唐朝士兵和工匠,造纸术、指南针和火药由此传入阿拉伯,随后又传到欧洲。世界文明的进程,就这样偶然地被改写了。</p>

    高仙芝也从怛罗斯带回来一些物件。比如,一种叫“诃黎勒”的东西。唐人的记载是:“高仙芝伐大食,得诃黎勒,长五六寸。初置抹肚中,便觉腹痛,因快痢十余行。初谓诃黎勒为祟,因欲弃之,以问大食长老,长老云:‘此物人带,一切病消,痢者出恶物耳。’仙芝甚宝惜之,天宝末被诛,遂失所在。”这是一种可以去掉人体恶疾的宝物。</p>

    但在玄宗末年,唐朝之疾已无法根治了。</p>

    在高仙芝带着“诃黎勒”和几千名残兵忧郁地回到大唐后,玄宗宽慰有加,征其入朝,封右羽林大将军。在长安,高仙芝开始了难得的一段安闲的日子。但四年过后,天宝狂飙骤起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。玄宗以高仙芝为主将御敌。在此之前,高仙芝的老部下封常清已与叛军接战,但连战连败,在退逃途中,于陕州附近遇见高仙芝的人马,极言安禄山军势之不可挡,又言此时潼关缺少兵力,一旦叛军长途奔袭潼关,长安就危险了,所以建议高仙芝放弃陕州而退保潼关。</p>

    这时监军宦官仍是边令诚。当初他曾保举高仙芝,后来高仙芝没怎么买账。因为他厌恶宦官干涉军事。这一次,边令诚扮演了落井下石的角色,上谗言,指责仙芝不战而退,且克扣给士兵的军需与赏赐。六神无主的玄宗在震怒中传旨斩杀高仙芝。</p>

    被缚后,面对士兵们,高仙芝说:“我退不假,但引军至此,为护卫长安,亦无克扣军需与赏赐。如果我说的是真的,你们就为我呼冤枉。”营中士兵皆呼:“枉!”但亦被杀。</p> 记住本站网址,Www.biquxu1.Cc,方便下次阅读,或且百度输入“ biquxu1.cc ”,就能进入本站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